台南府城百年老行業(上)

--

撰稿/攝影:林奕嫻

一、府城老行業背景

「府城老行業」集中在民權路、西門路、永福路、新美街一帶,這裡是以前台南熱鬧的地段,街上的老行業也因在時代變遷中求新求變而屹立不搖的佇立了多年。其中新美街擁有兩百多年歷史,從清嘉慶十二年(1807年)存在至今,是台南五條港的遺址之一,由於靠近港口,許多貿易商和批發零售商多聚集於此,相當繁榮。

新美街全長約600公尺,共可分為北中南三段。北段為成功路至民族路之間,古稱「米街」,其得名原因為當時聚集了許多米商於此,也因當時米商多在路邊利用石臼搗去稻穀,現今赤崁樓一帶的市集或是店家也沿用石舂臼 (*註一)的店名。而清朝臺灣唯一一對「父子進士」施瓊芳與施士洁亦出身米街,讓小巷多了一份文學氣息。另外,「新美街」即取自「承米」的台語諧音,有接受、承接米的意思。

新美街中段為民族路至民權路之間,又稱「抽籤巷」,此街區位於開基武廟前,舊時聚集許多算命攤位,也有絡繹不絕的信徒前來廟宇抽籤,因此得名。除了開基武廟,也因附近有大天后宮和祀典武廟,塑造了現今金紙店和香鋪仍然林立的情景。

新美街南段為民權路到民生路之間,舊時稱作「帆寮街」。帆寮意為帆布,這裡是當時五條港最上游的舊港帆寮港,在清代是船隻修補船帆、整頓漁具的港口。也因這以前的地形是海岸沙丘,從巷口望過去可發現此地勢較高。

隨著時代的變遷,雖然台南老街舊時繁榮的街景不復見,但現今仍堅守岡位的老行業,透過世代傳承的工藝,勾勒出了歷史街區的輪廓,也描繪出了府城的百年風華。

〔*註一〕石舂臼:「石舂臼」亦作「石精臼」,為台語,指用來舂米、搗米的石臼。

圖1-新美街 (攝影/林奕嫻) 圖2-昭玄堂燈籠店 (攝影/林奕嫻)

二、交通建議

【汽車】
● 國道一號南下→於永康交流道下→開往老街。
● 國道一號北上→轉國道東西向86號→於永成路交流道下→往市區直行,開往老街。
【台南市公車】
● 市區公車路線3赤崁樓站下車,再步行至老街約三分鐘。
● 市區公車路線18成功國小站下車,再步行至老街約三分鐘。
【台鐵】
● 台南火車站下站→搭計程車至老街(車程6分鐘,車資約90~100元)
【高鐵】
● 高鐵台南站→轉乘台鐵沙崙線至台鐵台南站(車程25分鐘)→搭乘計程車至老街(車程6分鐘,車資約90~100元)
● 高鐵台南站→轉乘計程車(車程約25分鐘,車資約400元)
【其他】
● 推薦讀者騎腳踏車至老街,以緩慢的步調體驗台南老街巷弄裡的寧靜。

三、老行業介紹

(一)吳萬春香舖

圖3-吳萬春香舖 (攝影/林奕嫻)

吳萬春香鋪,位於台南祀典武廟前,自清光緒21年、西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時開始營業,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。有別於現今化學製香,老闆與師父堅持古法製香,手工、天然,是他們最大的特色。

走進吳萬春香舖老舊的製香工作室,撲鼻而來的是香粉與天然中藥材的香味;映入眼簾的是眼神專注的製香老師傅。老師傅吳博男自16歲當完兵後開始學習製香,已製香一甲子的時間,高難度動作「掄紙扇」對職人老師傅來說已是再熟悉不過的動作。他表示,香的起源是用來治病,相傳九天玄女在成仙之前,利用薰香的方式為久病在床、無法吞嚥的父親治病,後來才演變成祭祀用途。

吳萬春香舖在挑選香蕊時選擇木材較直、燃燒可以完全的桂竹。製香的第一步驟為「打底」,也就是將桂竹枝浸入水中。打底之後會再將桂竹浸水與裹粉,此動作重複三四次。第一層裹上為較具黏性的楠木樹皮粉,方便之後沾附香藥粉

第二、三、四層,除了裹上楠木樹皮粉,也會依據香的等級,裹上香料以及中藥藥材。香料有沉香、檀香、桂香;白朮、大黃、排草、桂心和靈香等,則是天然中藥藥料。

師傅展開手中的香,此動作又叫做「掄紙扇」,會重複三到四次,讓手中的香如同煙花般展開,是為了讓香粉均勻地附著在每一枝香上,使其不互相沾黏。製香產業靠天吃飯,只有在天氣好時才能曬香。香裹完四層粉後,會進行第一次曝曬,染完香腳後,再進行第二次曝曬。以往曬香會將香曬庭院裡,但曬成一朵朵像花的形狀需要許多空間,現今多排列在架子上曬香。曬香之後進行挑香,淘汰瑕疵品。

製香最後的步驟是包裝。不同於塑膠包裝,吳萬春香舖用紙包裝,能保存香的原味。傳統製香業者越來越不易存活,為了賦予老行業新生命,吳萬春香鋪發展出生活香,讓香品生活化,期許人們能透過品香定心修性。

堅持以天然的材料手工製香,吳萬春香鋪深信,香不只是宗教祭祀用品,更是藝術品,手工製香不只是傳統技藝,更是一種文化傳承。

【製香知識一點通】

(1)掄紙扇:
師傅展開手中的香,此動作又叫做「掄紙扇」,是為了讓香粉均勻地附著在每一枝香上。(圖6)

圖6-掄紙扇 (圖片取自台南接古所) 圖7-老師傅認真製香的神情 (圖片擷取自影片 攝影/工設系李建承同學)

(2)曬香方式:舊時曬香,會在地上將香晾成一朵朵像花的形狀(圖4);現今曬香,則會將香放在架子上曬,以節省空間(圖5)

圖4-舊時曬香方式,在地上晾成一朵朵像花的形狀 (圖片取自網路) 圖5-現今曬香方式,將香放在架子上曬,以節省空間 (圖片擷取自影片 攝影/工設系李建承同學)

(3)製香流程:
選香蕊→打底→浸泡→掄紙扇→曬香→染香腳→曬香腳→挑香→包裝

(二)府城光彩繡莊

府城光彩刺繡店的老闆林玉泉出生於鹽田,身為鹽工的父親不希望兒子受曝曬之苦,因此栽培16歲的兒子學習刺繡。年近八旬的林玉泉現今仍未退休,他希望自己能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,繡出自己精彩亮麗的作品和一生。

圖8-林玉泉師傅口中的「一形二體三色」 (攝影/製圖 林奕嫻)

擁有「臺繡大師」、「府城老繡才」美譽的林玉泉表示,刺繡要掌握的三原則為「一形二體三色」,「形」代表刺繡的圖案;「體」代表立體的刺繡,將棉花鋪在布上,將棉花拿捏成形;「色」則是繡線和布的顏色。若能在刺繡時掌握這三個重點,即能繡出好作品。

圖9-設計師周裕穎與府城光彩刺繡合作之作品 (圖片取自網路)

傳統刺繡成品以宗教用途居多,老闆林玉泉將藝術生活化,讓刺繡不只出現在神明身上,西裝、禮服、婚紗…等服飾都可以利用刺繡圖騰點綴。知名時尚設計師周裕穎曾經與府城光彩繡莊合作,將東方刺繡國際化,中西融合的作品榮登2018秋冬紐約時尚周,體現了「越在地,越國際化(local is global)」的精神。

1990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,中國傾銷的廉價機械刺繡成品對台灣的平面繡造成極大打擊。林玉泉將危機看成轉機,決定將手工刺繡作品做得更精緻,並將台灣的立體繡發揚光大。他認為刺繡不是夕陽產業,而且現在就是刺繡最好的時機,因為現代人懂得收藏刺繡作品,保存刺繡文化。

在傳承刺繡技藝上,林玉泉對於徒弟傾囊相授、從不私藏,因為他認為學生的榮耀就是自己的榮耀。他自豪的表示,自己曾教超過150位學生,其中有幾位已經開店,讓他感到很驕傲。他現在也收了20位保證班學生,全力以赴傳授刺繡技法,希望能讓刺繡技藝變得更廣為人知。

圖10-林玉泉師傅耐心指導學生如何刺繡 (攝影/林奕嫻)
圖10–1-林玉泉師傅細心指導學生如何刺繡 (攝影/林奕嫻)
圖11-林玉泉師傅與店門口合影 (攝影/林奕嫻)

【刺繡知識一點通】

(1)刺繡的種類與技法
刺繡最普遍的作法是釘線繡,也就是將繡線釘在布上進行縫製;古體麟和盤纏繡則可用於繡出龍鱗,古體麟呈扇形,盤纏繡則呈長橢圓形;跳紗法則是以蒼線固定棉花。這幾種技法以古體麟最難,需要花長時間學習與練習。

圖12-林玉泉師傅解釋刺繡技法 (攝影/林奕嫻)

(2)蔥線的種類
「蔥線」即為有金屬光澤的合成繡線,比一般繡線更粗,常見的顏色有金色和銀色,又稱金蔥、銀蔥。「三條蔥」則顧名思義為三條緊密連接的蔥線。

圖13-蔥線 (圖片取自網路)

(3)神明衣著
不同的神明的會著不同顏色的衣服,例如:池府千歲、玄天上帝、包公、濟公通常著黑衣;菩薩通常著金衣;仙姑、聖母則著紅、橘、桃紅色的衣服。

(三)泉興榻榻米

經過店面,陣陣藺草香味撲鼻而來,一疊疊的榻榻米整齊地擺放在兩側,這裡是位於新美街上的泉興榻榻米店,擁有超過一甲子的歷史。泉興榻榻米的店名由來,是希望店內的生意興隆,能像泉水一樣源源不絕。第一代榻榻米店老闆李金水是台灣的國寶級榻榻米師傅,他自16歲時開始跟日本人學習製作榻榻米,大約30歲時來到台南創業,工作60多年來製作出超過 10 萬疊榻榻米,88歲時退休,91歲時安詳辭世,現今由孫子李宗勳接棒經營榻榻米店。

跟隨著台商父親,李宗勳自小在中國念書,接到兵單後才回來台灣。由於李宗勳當時的中國學歷不被台灣承認,雖然擁有電腦資訊的一己之長,找工作卻四處碰壁,因此他決定開始跟爺爺學習製作榻榻米。

「沒有規矩,無以方圓」,接受日本教育的爺爺做事循規蹈矩、一絲不苟,對李宗勳要求特別嚴苛。李宗勳回憶,當時每天清晨五、六點就要早早起床跟著爺爺一起工作,另外,剛學習製作榻榻米時總會想要「偷吃步」,把兩針當作一針縫,但爺爺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工作是否有偷工減料,若未達標準一定會請李宗勳把針線拆掉重逢。一開始不習慣爺爺嚴苛厲的教導,李宗勳時常跟爺爺頂嘴,甚至曾經負氣離家兩三次。冷靜思考後轉念一想,李宗勳說「與其整天讓爺爺念,不如做的比爺爺好,這樣就不用再聽爺爺的指示了。」因此,他放下怠惰與散漫,開始認真虛心向爺爺學習。爺爺嚴謹的態度,漸漸培養起李宗勳敬業的精神,正所謂嚴師出高徒,經過了多年的磨練,李宗勳終於獲得了爺爺的認可,接管了榻榻米店,成為了台灣最年輕的榻榻米師傅。

圖14-老闆李宗勳收藏的刀 (攝影/林奕嫻)

切割榻榻米最重要的就是刀子,李宗勳的工具箱裡收藏了六把刀,其中兩把是阿公傳承給他的;其中兩把是前任師傅沈坤泉留下來的,擁有50.60年的歷史;最後兩把是李宗勳的刀,其中一把磨壞了,其中一把自民國97年使用至今。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李宗勳一定會在工作前一晚將刀磨好,以利隔天切割底蓆。「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」,這六把刀雖然是同一款刀,但磨刀多年後,使用最久與最新的刀面積相差了10倍。對李宗勳來說,這些刀不只有紀念價值和歷史意義,更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要犯錯。

李宗勳表示,19歲到28歲是他跟爺爺的「戀愛期」,和爺爺關係親密。對李宗勳來說,爺爺不只是他的師傅,更像是他的第二個爸爸。爺爺不只言教,也會進行身教,爺爺教會他做事要持之以恆、腳踏實地;待人要表裡如一,對待家人朋友要和對待客人一樣,沒有雙重標準。李宗勳比喻自己「以前像是刺蝟,也像是海膽,有智慧的爺爺將身上的刺磨圓了,就像火龍果一樣。」

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鼓勵台灣人使用榻榻米,因此榻榻米在當時蔚為風潮,但到了十大建設時期,人們開始選擇彈簧床,榻榻米便漸漸沒落。台南以前有11間榻榻米店,現今也只剩下2間。因應時代變遷,李宗勳追求創新,將榻榻米應用在各項產品,如:明信片、相機包、杯墊、垃圾桶…,讓榻榻米不再只適是睡覺休息用的床墊或坐墊,而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。

對於在店內工作的年邁榻榻米師傅孫清旗,老闆李宗勳並未因此放寬工作要求,他用爺爺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老師傅,針線少縫、蓆底切歪,一律重做。因為這不只是對自己和客人負責,也能讓世界各地能透過媒體的報導,看見台灣製作手工榻榻米認真、嚴謹的態度。

雖然製作榻榻米長時間的蹲姿容易帶來背部肌拉傷的職業傷害,師傅們一雙雙手也都在被針刺過多遍以後長滿厚厚的繭,但李宗勳依然堅持手工製作榻榻米,希望能藉此傳遞手工的溫度,並凸顯出手工製作榻榻米的精緻,是機械無法取代的。

圖15-因長年製作榻榻米,老師傅孫清旗的手不但長滿了繭,也變的粗糙,被針線刺傷的地方也黏上了OK繃 (攝影/林奕嫻)
圖16-老闆與師傅兩人合力製作榻榻米 (攝影/林奕嫻)
圖17-老師傅孫清旗正在裁剪蓆面 (攝影/林奕嫻)

【榻榻米知識一點通】

(1) 榻榻米三個基本構造:
● 蓆面:蓆面又稱「面材」,材料為藺草,會散發出香香的氣味。
● 蓆底:蓆底又稱「裡材」,一般厚度為5公分,材料為稻草。從稻草收割、陰乾至組合成蓆底,需要大約半年的時間。
● 滾邊:榻榻米上兩條擁有日本圖騰的布邊。

圖18-灑滿陽光的工作室裡,可見製作榻榻米的三種基本材料:蓆面、蓆底和滾邊 (攝影/製圖林奕嫻)

(2) 榻榻米工作臺:
切割榻榻米的工作臺離地面只有40公分高度,非常的低,是因為切割蓆底時需借助腰部和手臂的力量,工作臺高度低較容易施力。長期蹲姿容易造成背部拉傷,李宗勳的阿公背部甚至因此植入了10幾根鋼釘。

圖19-老師傅孫清旗在距離地面只有40公分的工作臺工作 (攝影/林奕嫻)

(3) 角度:
製作榻榻米時需注意各種角度:磨刀最適角度大約為15度,若未使用正確方式磨刀,會造成刀面損壞,不易切割榻榻米;榻榻米切邊時不能垂直落刀,切15度角,鋪設榻榻米時才能密合。

圖20-榻榻米切邊時不能垂直落刀,切45度角,鋪設榻榻米時才能密合。 (攝影/林奕嫻)

(4) 縫線:縫製榻榻米時,會在手心綁上三角鋼片,避免針刺穿手掌。

圖21-老闆李宗勳示範如何綁上三角鋼片 (圖片截自網路影片 製圖/林奕嫻)

(四)舊永瑞珍餅舖

走進舊永瑞珍餅舖,可看見牆上掛著數個餅模,架上也擺著多款糕餅如:鳳梨酥、烏豆沙、綠豆椪、涼糕、腰果伍仁…等。老店已有百年歷史,從張炎、張再興到張瑞麟,現在已傳承三代,舊永瑞珍餅舖可說是台南人嫁女兒訂喜餅的首選餅店。

圖22-舊永瑞珍餅舖內掛著數個餅模,擺著多款糕餅 (攝影/林奕嫻) 圖23-架上的糕餅 (攝影/林奕嫻)

張瑞麟的祖父是餅舖第一代,他的祖父在十幾歲時開始擔任學徒,曾在許多間台南老餅店製餅。之後祖父創業,在菜市場的一個攤位賣餅,地點位於水仙宮旁的普濟街一號。由於祖父手藝好,客人總是絡繹不絕。

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台灣,民權路到水仙宮一帶全被炸毀,餅舖才暫時停止營業。當時張家被疏散到海寮,回老家時看見家園面目全非,曾經嘗試與人合夥做生意。但戰後民不聊生,人民的基本溫飽無法滿足,更不可能買餅,所以戰後餅店生意不佳。經過兩三次的合夥與拆夥,張家並未拿回店號「永瑞珍」,因此改名「舊永瑞珍」。現在若看到餅模上刻有「永瑞珍」三字,即代表餅模是從日治時期留下來的。

圖24-日治時期留下的餅模,上面刻有「永瑞珍」三字 (攝影/林奕嫻) 圖25-餅舖內保存的餅模,上面刻有「舊永瑞珍」四字 (攝影/林奕嫻)

民國四十幾年左右,富豪侯雨利嫁女兒,餅舖特別研發了擁有瘦肉和日本香菇內餡的「魯肉餅」給當時的台南首富,由於接到大生意,餅舖才買下了現今永福路的店面。

舊永瑞珍製餅廠堅持守護餅的好品質,從日治時代便跟玉記食品原料行合作。張瑞麟自豪的表示,由於堅持古法製餅並與老供應商合作,餅店從來沒有發生過毒油、毒麵粉等食安問題。另外,店內的八個師傅在餅店已工作了五十年以上,他們從小就在餅店擔任學徒,幾乎可以說是跟著老闆一起長大的。為了品管,張家堅持不開分店,他們希望能堅守一間店,製作最好的餅給客人。

張瑞麟表示,經營餅店對喜餅文化要有深入的了解,舉例來說,要清楚結婚時應訂什麼餅、訂多少餅,訂餅的數量應為偶數以代表吉祥。也因習俗上是「女方訂餅,男方付錢」,因此新婚夫妻以及雙方親家需要顧及彼此經濟狀況、排場和面子,透過協調來達成訂餅的共識。老闆笑著道,一般情侶或新婚夫婦來看餅比較不會發生爭執,但他常常看到雙方親家在餅店當場吵架,他說發生這種情況的問題都不在於餅,是因為雙方平時累積了很多問題沒解決,訂餅只是個引爆點。

對於張瑞麟,經營餅店似乎成了他的「社會責任」,也是對客戶負責的態度。他說,很多家庭是祖母在舊永瑞珍買餅、媽媽也在舊永瑞珍買餅,因此女兒也要在舊永瑞珍買餅,如果他把餅店關了,就對不起他們家。另外,老闆的同學也請也請他千萬別把店關掉,多年以來,街上許多店家早已易主、招牌早已拆換,只剩下舊永瑞珍製餅廠屹立不搖的站在街上,因此若餅店關門,他們童年記憶就跟著消失了。對於台南擁有深厚情感的張瑞麟表示,經營餅舖時接觸到的人事物形成了許多故事,成了他經營餅舖的另一種快樂。

圖26-舊永瑞珍製餅廠招牌 (攝影/林奕嫻)

【喜餅知識一點通】

傳統漢式喜餅大致可分為「盒仔餅」、「大餅」與「對餅」三種。
● 盒仔餅:一盒六個漢餅的形式,每個餅淨重約6兩
● 大餅:又稱「日頭餅」,是一大塊圓形禮餅,每個餅淨重約12兩或14兩。
● 對餅:顧名思義就是以兩個大餅為一組的禮盒,有「永結同心」之意。

(五)振行鞋行 — 府城百年木屐老店

第三代老闆郭宗興的爺爺在民國前五年12歲時曾在鄰近林百貨的日本木屐工廠當童工,以前採取師徒制只供吃住,前三年不支薪,手藝學成後才能領薪水,師傅若覺得徒弟做不好還會辭退徒弟。郭宗興的爺爺手藝學成後在海安路上的祖厝開始製作木屐,民國三、四十年郭宗興的父親將店家遷至西門路,民國76年郭宗興父親過世後正式由郭宗興接班,並與妻子鄭百玲共同經營鞋店。

從40位到7位師傅;從一天出貨量2000.3000雙到一個月賣幾千雙鞋;從100多家到現在剩10間零售商,這些見證了木屐店民國四、五十年至今的興衰史。

民國五、六十幾年是木屐的興盛時期,從柑仔店到百貨公司都會賣木屐。直到民國七十幾年,藍白拖漸漸取代木屐,木屐銷量才開始走下坡。老闆郭宗興表示木屐業在民國七十年代是看不到希望的,當時一天最慘只能售出1.2雙,師傅也只剩下2位。大家比較喜歡穿藍白拖鞋是因為泡棉塑膠為正作用力,而木屐正好相反,是反作用力。民國100年發生塑化劑事件,大家開始強調低塑生活、重視木屐健康天然的特性,讓鞋店生意漸漸好轉。郭宗興表示「木材能呼吸」,木頭上有十幾萬個氣孔能吸腳汗,因此穿木屐的人不容易有香港腳。

沒落的30年光陰,郭宗興嘗試轉型,他結合時尚,創造出傳統之外的市場,包含實穿市場、健康市場以及送禮市場。實穿鞋最簡單的款式即為俗稱的藍白拖,另有精雕的純手工木製高跟鞋;有瘦身、拉筋、按摩效果的鞋老闆則稱之為健康鞋;店內還有其他特殊的鞋如:以往武士決鬥會穿「天狗屐」和設計給兩個一起穿的「雙人木屐」;最後也有精緻的木屐禮盒和木屐吊飾可做為禮品。有了這些改變,木屐店才能走過風風雨雨的歲月,撐起百年木屐老店的招牌。

木屐象徵著「富貴」,日據時期只有身分尊貴者如官員、仕紳才會穿木屐。郭宗興的母親在日據時期是林百貨的櫃姐,當時月薪45元,而林百貨一雙木屐賣5~10元,可見木屐以往只富貴人家買得起。另外根據閩南習俗,嫁女兒時送的嫁妝一定會有木屐,媒婆將嫁妝交給新人時會祝福新人 「穿木屐好賺食,金銀財寶滿大廳」,所以送人木屐象徵著祝福人富足吉利。

木屐的製作程序從簡單到複雜大約為15至30幾道工序,工廠負責切割鞋台;店面負責組裝鞋面。選材會影響製作時程,台灣樹木有樹皮,從陰乾(樹木不能直接曝曬,若未陰乾,對鋸片耗損大)到切割鞋台,需要四個月到四個月半的時間;進口至台灣的樹木不能有樹皮,被稱作「角料」,進口樹從陰乾到製作完成只需七天。

樹木被運到工廠後會先進行「長切割」,將木材切割成長條狀;接著進行「短切割」,將長條木材切割成長寬高大約30*30*3公分的木塊。另外,一般鞋長為27公分,若要要做長度27公分的鞋,會切28公分的木材,預留長度磨製鞋面;短切割後會進行「斜切割」,也就是將木塊對半斜切,作為左腳和右腳的鞋台;下一個步驟是「壔角」,以往會使用手刨刀,現在則是半自動化的使用自動刨木機將木塊刨出鞋台的輪廓;接著是「火烤鞋台」,用火燒烤鞋台表面有防腐效果,也能讓木屐顏色更具質感;木材是多孔纖維狀的組織,本身有可能會有裂痕,經火烤後裂痕變大,因此有些木屐接著需透過「上漆拋光」來遮掩裂痕。最後,「黏橡膠鞋底」防止穿木屐走路聲響過大。

在經營鞋店的這些年裡,客人的話總會不經意的感動郭宗興先生。老闆郭宗興表示,一對年約七十、在荷蘭經營建設公司的台僑夫妻曾於中午十一點出現在店裡,婦人向老闆抱怨,丈夫前一晚在飯店電視節目看到郭宗興一生的故事,很想見見老闆本人,因此延後了隔天要飛回荷蘭的班機。讓老闆感動的,不是客人一口氣買了十七雙鞋子,而是客人在離開木屐店前對他說的話:「每次我從荷蘭回台灣,都會帶一堆荷蘭木屐贈與台灣朋友;這次我很驕傲的要把台灣木屐贈送給荷蘭朋友。」這句話深深的打動了他,讓他覺得自己有讓國際看見台灣木屐的使命。

還有一次,一位老婦人拿著一雙穿了三十幾年的木屐來店內修補,旁邊的客人看了便問老婦,為何那麼喜歡穿木屐?且穿了那麼久不換一雙新的?老婦答:「木屐教人懂得兩個字 — — 惜福。塑膠泡棉鞋穿壞了只能丟掉,但木屐鞋面若磨損了或是有缺角都還能修補。」一雙木屐可穿上一、二十年,樸實耐穿,就是木屐能在時代洪流中歷久彌新的原因。

郭宗興說:「手做的東西有情感也比較有生命力,較細心的人能發現成品會有些誤差;越機械化的東西反而讓人覺得假假的。」振行鞋行能走過這段悠遠的歲月,不但因為有郭宗興的堅持,也因為手工的溫度,讓大家看見了不同於機系化量產木屐的木屐店。

圖27-老闆郭宗興剛拿到要修補的木屐 (攝影/林奕嫻)
圖28-修補STEP 1:在木屐需修補處灑上木屑 (攝影/林奕嫻)
圖29-修補STEP 2:用機器將木屐修補處磨平滑 (攝影/林奕嫻)
圖30-修補STEP 3:火烤木屐修補處,使修補處顏色和其他處相似 (攝影/林奕嫻)

【木屐知識一點通】

(1)木屐基本構造:
木屐基本構造可分鞋面以及鞋台(圖)

圖31-木屐的基本構造:鞋面及鞋台 (攝影/製圖 林奕嫻)

(2)區分日式、閔式木屐:
木屐分為日式和閩式,日式木屐鞋底有兩齒,閔式只有一齒

圖32-日式木屐和閔式木屐的區別 (攝影/製圖 林奕嫻)

(3)木屐的製作流程:
長切割→短切割→斜切割→壔角→上漆拋光→火烤鞋台→黏橡膠鞋底(詳見本文第七段)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